燃烧原野

我自倾怀,君且随意。

是前天微博那边的随笔。


意外的写了一段,觉得挺能代表近几年网上冲浪时我围观“造神作”的感受的,拿出来随便聊聊。


我觉得现在缺乏讨论作品的环境,是因为对于商业故事,人们审美的口味是主观的,但是技术上的审美是客观的。观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很难分清楚人的感受是主观的,而剧本的好坏是客观的。


人从某个故事上得到了一瞬感动,不代表这个故事客观上是优秀故事。就和人萌cp一个道理,有些CP他们故事很好但你不萌,有些CP他们故事写的并不好,但因为人设合适于是人也会觉得很萌。 


人不能因为主观的感受,而判断cp的故事或者这部作品是客观的好。


但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一些故事未必是客观上的好故事,但对你来说是好故事,这就够了。



我觉得互联网作品讨论环境的逼仄也是因为,有的人因为某个故事客观的不好,而否认这个故事对于别人的价值;而喜欢这个故事的人也不允许他人说这个故事客观不够好。


因为人很容易把自己喜欢的CP或者作品和自己的品味挂钩,被否定的时候会感觉被攻击了品味,而品味某种意义上是浓缩的人生缩影,人们不允许自己的人生被否定。



人好像缺少那种区分作品和自我的能力,因此很难无所谓的说出:是啊这个故事是不够好啊,我喜欢它是因为因为我经历过xx、因为我觉得那一瞬间xx的感觉很特别。好像人的内心天生就有一种惶恐,于是我们总在说服自己,我是因为这个特别好我才喜欢的。



我觉得互联网现在对流行作品过度解读已成为趋势,有些时候我觉得作者一看就是没想明白这段到底要怎么处理,因而让故事变得坑坑洼洼,但是喜欢的人就会拿出很多粉底液和彩妆,把月球表面抛光,用自己的才学去填埋作者留下的坑洞,将作品失误装点成精彩,在曲解中不断拔高。



有时候我时常觉得这很虚假,读者能把作者的坑洞装点出彩虹,那是读者的才学和美丽……并不是作者本人的。就像是众人持火连夜制造了巨大的雕像,下面的署名却只有一个人的名字,让人觉得很奇怪。



我总是不太喜欢这样的浪潮,它给我一种感觉,好像什么东西一定要完美才值得被人喜欢,好像说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不完美的、甚至丑陋的乏味的俗媚的,就输了,就留下了缝隙,留下了永恒的把柄,被人抓住就会被骂的毫无还手之力,会痛不欲生。毕竟互联网给了我们太近的距离,让人和人之间的伤害也变得轻而易举。


所以才会众人合力造高塔,高塔之上端坐着不存在的神像,人们假装喜爱着世界上最完美最好的东西,借由此捍卫自己心灵不被轻易伤害。



也许流行文化最大的需求就是活着,经典已经死了,因此再美丽也无人问津。



而活在这个时代,大家自然就会把活着的流行包装成当下最完美的经典。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可能就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如今二次元四大冥著:鬼灭、咒回、电锯、巨人。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够认识到,巨人的故事之好和剩下三部完全不在一个等级,就连发刀的水平和程度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大家好像就在嬉笑之间轻易的抹平了真正的神作和其他作品之间的缝隙。 


这也是我长久以来的疑问,当我们用神作该有的赞誉称赞不是神作的作品后,又应该用什么称赞真正的神作呢?    


评论(66)

热度(2859)

  1. 共119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燃烧原野 | Powered by LOFTER